“创业”这个词其实挺迷惑人的,它会让你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牛逼的事,而实际上呢,你努力了很久才发现:这么多的努力只是个屁,或者还不如。
要知道,没有结果的努力就屁都不是,结果来源于方向,方向来源于判断,判断的核心就在于时机。
古人说天时地利与人和,真的是诚不我欺。
所以,我一般不大说创业这个词,在我看来,我们都是在做点小生意而已,生意不赚钱你创个屁业呢?你看人家华为那么牛逼,任正非还说自己就是为了给老婆多赚点钱,没拿情怀和理想给自己脸上擦粉。
一切不赚钱的创业都是耍流氓。
创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赚钱,当然,有的人赚钱是靠客户和市场,有的人赚钱是靠韭菜,这个全看各人的选择和造化。但割韭菜的生意赚钱再多也不光荣,实际上,这种生意风险不小,后患无穷,太笨的人干不来这个,真正聪明的人又不干这个,大多是一些自诩聪明的人玩的戏法,这个不必多说。
而说到赚钱,说到底要有两个必要条件,一个是商品,一个是客户。这也是任正非刚做生意时候研究很久得出来的精华。华为“一切以客户为中心”的商业哲学,就是来源于此。
当然,对客户和商品、货源的思维力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格局和气象。比如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思考和研判。
在天时面前,个人的聪明才智起作用的成分很小,几乎是微不足道。
还是用华为的例子,众所周知,任正非是在43岁生活所迫的情况下创立华为的,失业、离婚,上有老下有小,不创业就没得吃饭,所以才去创业拼一条活路。
你看睿智如任正非,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判断出华为是做对了。实际上华为做交换机也是偶然听到消息,觉得通信产品可以赚钱,那时候的华为以贸易为主(还倒腾过墓碑的生意),后来华为代理了香港的一个交换机产品,一路误打误撞的进入了通信产业。不得不说,这是华为的幸运,也是中国通信产业的幸运。
20世纪80年代,中国的通讯市场完全被国际巨头所把持,“七国把制”大行其道,各地的电信部门不知让老外赚了多少银子,受了多少气。这就给了华为一个可以发挥的广阔市场土壤,当然当时不光有华为,比如某想某兴都是同期入场的玩家。
后来回忆华为进入通讯领域的时候,任正非说自己没想到这个领域门槛会那么高,而因为全部身家投了进去,所以只好孤注一掷坚持到底。从那时候起,华为只能做世界第一,因为只有第一才能活下去。
所以,个人奋斗是很重要,但历史进程更为重要。从某种意义上,与其说华为选择了通信产业,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华为。
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,华为的创立合乎了天时。而华为在深圳,又占了地利。深圳在九十年代的时候,很多人想要跳到上海,没有多少人相信深圳会在日后闻名世界,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。时至今日,论经济创新活力,深圳是第二,谁又能做第一?
至于人和,华为成立的时期恰逢知识分子“下海潮”,千军万马奔赴南方做生意赚钱。另外,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大释放,华为是这两个因素的受益者之一,风起云涌的大时代,化龙的机会可遇不可求。
天时地利人和之外,再说说客户和货源的问题。有人觉得客户最重要,确实,但你要是按照这个想法去做生意,极大可能是赚不到大钱的。
如乔布斯所说,“消费者没有义务去了解自己的需求。”从某种程度上,相比客户,货源更重要,过去三十年赚大钱的人都明白,只要有的卖,就不愁没人买。很多人稀里糊涂没赚钱就是因为没搞定货源的事儿。
一个公司想要在一个领域赚大钱,那你必须对这个领域有深刻的认知才行,不然的话,资金投入多少,说自己多努力多辛苦,这都没有意义。你看前几年共享单车热热闹闹投了600多亿,现在怎么样呢?永远不要被环境给迷惑了,你在电梯里做俯卧撑上楼顶,不意味着你上楼的原因是你很努力做俯卧撑。
生意就是生意,不要自嗨,不要自我感动。
公司赚钱是这样,个人赚钱也是同样的道理,选择大于努力,你在1987年是进入华为还是机关,1999年是进入阿里巴巴还是外企,你一二十年后的所得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所以说,人和人的差别极可能是运气,而运气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眼光和判断。要知道,方向是一种格局,而有大格局才有赚大钱的可能。愿君能有所得,以上。